荀济(?-547年),字子通,颍川颍阴(今河南许昌)人,世居江左。
初与梁武帝萧衍为布衣之交。后来,投奔北魏,馆于崔甗之家,官至散骑常侍、太子侍讲。武定五年,与祠部郎元瑾、长秋卿刘思逸、华山王元大器、淮南王元宣洪、济北王元徽等谋诛权臣高澄,事败被杀。
荀济,字子通,其先颍川人,世居江左。少居江东,博学能文,通善音律,邺下士大夫多传济之音韵。与梁武帝有布衣之交,知帝有大志,然负气不服,常谓人曰:“会于盾鼻上涂墨檄之。”帝甚不平。及即位,或荐济与帝,帝曰:“人虽有才,乱俗好反,不可用也。”济上疏谏帝: “宠信佛法,塔寺奢费。”并讥讽佛法。帝大怒,欲集朝众斩之;朱异密告济,济奔东魏,馆崔棱家。
颍川荀济,风流名士,高鉴妙识,独出当世。清河崔叔仁称齐士大夫。 [3] 高澄为中书监,欲使为侍读,齐献武王曰:“我爱济,欲全之,故不用济。济入宫,必败。”澄固请,乃许之。
大将军高澄当国,倨慢顿甚,帝不堪忧辱,咏谢灵运诗曰:“韩亡子房奋,秦帝仲连耻;本自江海人,忠义动君子。散骑常侍、侍讲荀济知帝意,乃与祠部郎元瑾、长秋卿刘思逸、华山王元大器、淮南王元宣洪、济北王元徽等谋诛高澄。帝伪遣使问济曰:“欲以何日开讲?”乃诈于宫中作土山,开地道向北城。至千秋门,门者觉地下响,以告高澄。高澄勒兵入宫,见帝,不拜而坐,曰:“陛下何意反?臣父子功存社稷,何负陛下邪!此必左右妃嫔辈所为。”遂欲杀明夫人及李嫔。帝正色曰:“自古唯闻臣反君,不闻君反臣。王(高澄)自欲反,何乃责我!我杀王则社稷安,不杀则灭亡无日,我身且不暇惜,况于妃嫔!必欲弑逆,缓速在王(汝)!”澄乃下床叩头,大啼谢罪。于是酣饮,夜久乃出。居三日,幽帝于含章堂。
及败,侍中杨遵彦(杨愔)谓之曰:哀暮何苦复尔?”济曰:“壮气在耳!”复下辨曰:“自伤年纪摧颓,功名不立,舍儿女之情,起风云之事,故欲挟天子,诛权臣。”高澄欲宽宥其死,亲问之曰:“荀公何意反?”济对曰:“奉诏诛高澄,何谓反?”寅辰,有司以济病老,鹿车载诣东市,并焚之。呜呼!